尼姑属于什么教派

 2025-10-03 09:04:37    8256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由于佛教之后在印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去了传承,但是却在临近的中国遍地开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所以,在世间也存在着佛教“起源于印度,发扬于中国,然后遍布四海”之说。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佛教一千多年的传承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那就是许多和尚居住的寺庙旁边,都会有着一座尼姑庵。

两座庙宇相隔的距离通常也是十分接近的。

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

通常都说男女有别,而佛门教义更加重视男女之分。

那为何在修建庙宇之时,以男性僧人为主的寺庙却经常与以女性僧人为主的尼姑庵挨在一起呢?

修行的僧人

尼姑的由来尼姑一词,并非佛教的正式用语,而是寻常百姓所起的口语化的称呼。其来源于佛教之中的“比丘尼”。

世界上的第一位“比丘尼”,应该是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大爱道夫人”。

相传,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代为养育。

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九、中本起经卷下、贤愚经卷三等佛门经典记载,在大爱道夫人出家以后,由其来亲自统领比丘尼,并在精舍附近修筑尼院,在此地居住。

为了帮助诸多女众授具足戒,大爱道竭力帮助佛陀布道,帮助其化导了甚多比丘尼。

比丘尼

后来,在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大爱道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过了几个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向东传播,比丘尼教义也随着佛教文化来到了中国大地上。

在中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

她也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比丘尼”。

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中国比丘尼的开始。

对于“比丘尼”的戒律,在刚开始创立的时候,为了稳定佛门的秩序,佛教对于“比丘尼”的管控还是十分的严谨的。

图片来自网络

尤其是在佛陀坐化以后,为了不让佛教的结构产生冲击和变化,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比丘尼”的严格的管控律例。

一直到佛教内部开始出现裂痕,许多派系逐渐走向了分裂,针对“比丘尼”的管控也慢慢变得放松了下来。

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中不乏深谙佛教教义,将佛经内容融会贯通,并有所成就之人。

根据《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中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

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南朝梁宝唱撰写了一本《比丘尼传》,记录了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的洛阳竹林寺“净检大师”。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记载,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女子。

后来,其家道中落,历经苦难,看破世间红尘俗世,在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和尚下发,受十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僧尼。

遁入佛门以后,净检与同其志者24人在洛阳宫城西门建立了第一座众尼寺庙——竹林寺。

在晋咸康年间(335~342),外国沙门昙摩竭多设坛于船上,在泗水浮船传戒,净检等4人在船中登坛,从大僧受具足戒。

70岁的时候,净检圆寂在了竹林寺内。

在她逝去以后,许多曾经受过她的影响的尼众们,也纷纷开始向外传播“比丘尼”的教义与思想。

刹那间,“比丘尼”在中国的各个角落里遍地开花,许多地方都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尼姑庵”。

修行中的比丘尼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

在《比丘尼传》书中记载的一些比丘尼之中,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

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

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

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

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传教的时候地位是十分之高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为何尼姑庵喜欢建在寺庙附近?随着“比丘尼”的数量日益增长,“尼姑庵”的数量也日渐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人们发现,许多“尼姑庵”都喜欢建在寺庙的附近。

按理说在佛家文化之中,十分注重男女之间的隔阂,除了在上香礼佛的时期,平常在僧人修行期间,甚至不会允许女子进入寺庙之中。

那么,为何会有这么多“尼姑庵”建造在寺庙的周围呢?

这其实也恰恰与佛家之中的戒律有关。

在佛家有着一条专门针对“比丘尼”而制定的“八敬法”。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在“比丘尼”成立之初,大爱道率领500女众,想要出家追随释迦牟尼。

但是释迦牟尼深感男女有别,害怕女子入门会扰乱佛门清净,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这件事。

然而,佛陀的弟子阿难,劝告释迦牟尼,说道“既然佛家教义是普度世间万物,那么女子自然也算在其中。只要一心向佛,我们又何必将其区分开来。”

释迦牟尼被阿难的话语所打动,随后同意了女子出家的事宜,由此诞生了“比丘尼”。

不过,虽然同意了女子出家,但是释迦牟尼却有所顾虑。

于是,他亲自设定了“八敬法”,以此来约束“比丘尼”与僧人之间的联系,防止佛教礼法走向混乱。

所谓“八敬法”,就是佛陀规定比丘尼众应须恭敬比丘众,尊重比丘的八件要事。一旦发心受过比丘尼戒,亦须加受八敬法。

图片来自网络

而这八件要事分别是:一、百岁比丘尼应礼初夏比丘足。

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

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

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

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

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

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

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约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而其中,第七条“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就将为何“尼姑庵”总是建造在寺庙周围的原由给道了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就是明确规定了男女不能同住。

毕竟,在佛教之中,要考虑到内部的学修关系,所以绝对禁止男女之间的爱欲的。

“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则是因为按照佛门规定,“比丘尼”要定时前往寺庙之中学习“七日法”,七日之内必须能够往来于寺庙与住处之间。

所以比丘尼也不能住得离寺庙过于遥远,这样也不方便往来学习佛法。

再加上第四条“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规定了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往大僧中加法,求比丘僧戒师为之羯磨,其余9比丘僧为尊证。

所以比丘尼只能在寺庙之中习得佛法。

这样一来,就决定了“尼姑庵”一定要建筑在寺庙的附近。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在古时候,女子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而修行的时候为了清净又要远离人群和闹市,所以只能建在深山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一群女子藏在深山,免不了会招惹山贼劫匪上门。

将尼姑庵建造在寺庙附近,也正是方便有了危险以后,尼姑们能够尽快前往寺庙向僧人们求救。

不过,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再加上许多传统的宗教礼法都更加趋于现代化。渐渐地,许多新建立的尼姑庵不再依附着寺庙而生存。

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独立存在的“尼姑庵”了。

那么,尼姑庵之中所供奉的佛像与寺庙中是否有区别呢?

虽然佛门重视男女之别,但是他们的信仰却十分统一,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与大多数寺庙一样,在尼姑庵的正殿之中,供奉的依然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对象“三世佛”。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与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

横三世佛(又名三方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

纵三世佛(又名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所以,当一些好奇的游客进入到尼姑庵之中礼佛的时候,会发现,在大殿之上所摆放的佛像,似乎与平常的寺庙并没有什么有所出入的地方。


测血糖为什么不要第一滴血
戴尔Vostro成就 1088系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