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15:30:18 1978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3,《楞严经》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经文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画山水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这是来源于教科书的解读。
可为什么几乎所有时代的杰出名家都热衷于此,且一画就是一千多年呢?
众所周知,在欧洲也有过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画种,那就是中世纪的宗教画……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宗教画?脑海里浮现出在慕尼黑美术馆里见到的精美的作品,这样的绘画是用来进行精神修炼的。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就像“宗教画”传达着对“神”与“神性”的理解与热爱一样,中国王朝时代的山水画难道也有着精神修炼的含意?
在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行人的背后,难道还隐藏着什么其他的秘密?
宋 赵伯驹《仙山楼阁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的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这种“回归”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
精神修炼为什么就一定要画山水画?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局部
据资料记载﹕王维—习禅,苏轼—习禅,黄公望—修道,倪瓒—习禅,吴镇—习禅,董其昌—习禅。
从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为基础,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并发明出具体的精神修炼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一种“时尚”。
山水画只是“心性”这门学问里的一个分支罢了。
“心性”的精神修炼法在当时被称为“道”,它指导着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而山水画是被视为“画道”的。
“心性”的精神修炼才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
五代荆浩《匡庐图》
古人原来不是在画肉眼看到的山水。他们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难怪在山水画、书道、琴道、茶道、古典诗词等中国的艺术品里,他们那么地强调“静淡远”的气息了。这些艺术品传达的不再是门技术,而是精神修炼的水平。
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对人类精神实相的描述,才是古人画山水画的真正原因。
在中国的精神发展史上,不仅出现了像敦煌石窟、永乐宫壁画那样的“宗教画”,通过“士”人们的努力,还发展出了一种更直接的形式——用山水画的“意境”来表达人类精神的实相!
宋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古代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宗教”那样进行着对“神”的崇拜,并以此来锻炼西方的精神。
而是演绎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具体的训练方法,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与艺术,锻造出了一个与“神”不同的精神世界。
溯本还源才发现,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痴如醉的,并不是一张张山水的画面,而是那画外的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本文转载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坐骑图鉴 2025-10-03 04:53:14
皮肤商城 2025-05-10 06:57:06
跨服竞技 2025-06-16 23:14:46
坐骑图鉴 2025-05-16 21:41:29
跨服竞技 2025-05-18 20:24:03
跨服竞技 2025-06-11 15:53:27
坐骑图鉴 2025-10-07 08:57:14
跨服竞技 2025-04-11 02:29:39
跨服竞技 2025-07-11 11:46:18
跨服竞技 2025-10-14 04: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