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道外区南直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又等到了一堂科普课——《电的产生》,给他们上课的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为了“对接”小学生的思维和喜好,每堂课都准备得特别用心。每周两次的科普课也成为小学生们最盼望的课。南直小学的校长说,大学生们讲的课拓展了我们学校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知识面,孩子们每周都盼着他们到来。
南直小学的学生9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家庭经济、家长文化程度影响,这些孩子的课外活动不够丰富。与这所小学相邻的哈工程大学里有一群活跃的大学生志愿者,经省青基会牵线,他们走进南直小学当起了支教老师。
大学生志愿者备起课来很认真。他们首先确定了课程方向为科普,然后发挥所学专业特长,将每节的科普课细化成声学、力学等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与探索。为了防止一个人备出来的课形式单一,大学生们三四个人组成备课组,提前一周将所要讲的内容制成PPT,备出讲稿,写明上课流程,然后将这些内容送到志愿者团队相关负责人处审核,如感觉内容和形式孩子们不够喜欢,就要重新制作。在本学期开学至今的科普课上,小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声音三要素”“声音的振动原理”“声的应用”“声波”“船舶”“大数据”等。
在8日下午的支教课上,大学生们两人一组负责一个班,对小学生进行作业辅导。王敬宇和陈韵竹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孩子们,在“电的产生”实验与游戏开始时,大学生田德超提问:“生活中的电,你们知道多少?脑电波你们知道吗?”小学生张帆举手:“是脑袋充电。”“不是的哟。”“哥哥,那是什么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就知道啦。”南直小学的老师说,孩子们与大学生老师更有亲近感,上课更活跃,更爱举手发言。目前,大学生的支教课每周五下午是科普课,每周三下午是学习辅导课,大学生们辅导孩子们英语、数学、语文作业,还有一节互动课,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大学生们每三人一组还要在周末去家教。自从学校来了大学生支教,学校的老师们发现班里的孩子学习兴趣浓了,上课提出的问题都有“深度了”。
哈工程这支志愿者团队名叫“爱在明天”,已有10年的支教历史。队伍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每年随着一届届志愿者的毕业离校,又有一拨拨新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每组支教志愿者都由十几名大学生组成。目前,这些大学生志愿者除在南直小学支教外,还有一组志愿者每周二下午到南岗小学支教讲科普。